任何改革方案都难免有含混之处,新医改方案也不例外。不少人因此而心存失望,其实大可不必。新医改方案中也有非常清楚的部分,这就是走向全民医保,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就是基于现有的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写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写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写为“新农合”),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从理论上说,全民医保意味着每一个人至少参加一种医疗保险;但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只要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率在95%以上,一般均可认定为全民医保的状态。新医改方案已经明确,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具体而言,就是在3年内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率都提高到90%以上。
这与老百姓何干呢?老百姓缴费、工作单位缴费、政府补贴,钱都给了医保机构,我们老百姓能不能从中收益呢?
我们老百姓操心的是“看病贵”。不管合理不合理,医药费很多情况下是很贵的,很多人一时间付不起,也有些人一辈子付不起。
要实现人人不论穷富都有病能医,有两条道路:其一是医疗机构慈善化,无论是看病治病还是用药吃药,都低价(或大体上免费)运行;其二是走向全民医疗保险,人人参保,政府给予一定的参保补贴。
很多老百姓喜欢第一条道路。但是,这条路其实非常不靠谱。医疗机构低价了,医护人员可不能低价,否则年轻人没有人学医了,老百姓日后就更加“看病难”了。老百姓看病治病大体上免费了,医护人员又不能低价,钱自然要从国家来。国家的钱不是从聚宝盆里变出来的,最终还是我们老百姓的钱。且不说羊毛出在羊身上,问题在于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羊毛。(我国的香港地区长期以来实行全民公费医疗,但现在也撑不下去了,也在搞新医改,试图引入医疗保险,老百姓要缴费了。)
国家的新医改方案选择了全民医保之路,是正确的。国家建立公立医疗保险,由民众、工作单位和国家共同出资。按照新医改方案,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每年筹来的资金是足够的。让我们简单测算一下。
目前,新农合的民众最低参保标准年每人20元,估计要提高到40元,政府补贴将从80元提高到120元,因此每人最低筹资达160元。城镇居民医保的民众参保费在100-300元不等,政府最低补贴水平也将达到120元,因此每人最低筹资估计可达400元。
如此一来,全民医保的最低筹资规模估算如下:
农村新农合: 1280亿元(160元×8.0亿农民)
城镇职工医保: 2500亿元(2007年为2214亿,覆盖率不到60%;随着覆盖面拓展,基金筹资水平自然会提高)
城镇居民医保: 1200亿元(400元×3.0亿无医保城镇居民)
城乡医疗救助: 70亿元 (2007年为36亿;2008年50亿元)
总计: 5050亿
这笔医保筹资,大部分最终将流向医院,用于参保者的看病治病。5050亿元这笔钱够不够呢?2007年,所有医院的总收入为5657亿元,其中一小部分来自政府的补助,而其通过看病治病获得的业务收入为5187亿元。在这5187亿元中,有375亿来自公费医疗,其余的4812亿元大约一半儿来自我们老百姓看病治病时的自费,一半儿要么来自医保机构。
新医改方案实施之后,从2010年开始,全国的城乡医保机构有望每年筹来大约5000亿元的钱。如果从宽来计,哪怕其中的80%用在参保者身上(另外20%用于风险防范),那么每年医保机构可为医院付账4000亿元。医院的收入即便提高一下,这笔来自医保的付账足以实现医保付大头、民众付小头的目标。也就是说,全民医保之后,老百姓看病治病时自费的比重将大幅度降低,估计可降到20%。
这就是新医改方案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些好处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实,当然有待于地方政府的有效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