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新闻

上海市团委发布青年就业状况蓝皮书

发布日期:2008-01-23
来源:


    1月9日,团市委发布上海青年发展蓝皮书,对本市青年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建议。蓝皮书披露,根据最近一次上海1%人口抽样数据计算,当前上海青年初次就业的年龄中值为20岁。而15—29岁年龄段的青年总体就业率为66%。其中,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段的就业率分别为69%和84%,青年失业人员占全市登记失业人员总数超过20%,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青年原本应是职场中的优势群体。然而,在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加情况下,青年就业率并未随之大幅提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始终处在高位。 

  失业率究竟为多少? 

  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2007年本市高校毕业生14.3万人,截至去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97.25%,待业率仅2.75%。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显示:截至去年3月底,上海35岁以下青年登记失业人数约5.6万,占全市322万青年总数的1.7%。 

  而来自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是:2006年本市大学、中专和技校毕业生为17.41万人,新就业人数为7.47万人。蓝皮书课题组也在调研某街道就业状况中发现,街道实际处于无业状态的1.1万人中,青年占49%。而在全市层面,处于“失业、失管、失教”状态的社区青少年就有6.2万名。 

  青年失业率究竟为多少?专家分析,大学生就业率的97.25%,在统计中包括了升学、出国、并未落实单位的意向就业、自主创业以及主动放弃就业等情况。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的登记失业率中,又不包括未经进行失业登记的无业人员。一“进”一“出”之间,青年实际就业率就要低于统计数据。 

  课题组根据上海1%人口抽样数据计算得出,15—29岁年龄段的青年总体就业率为66%。专家分析,除去尚在就学的青年人数,上海青年的实际就业率可能在85%左右,相应的失业率约为15%。这一数据与全国大学毕业生待业率的15%相仿。 

  找准“就业链”的断裂环 

  青年失业,是“先天不调”的结构性失业,还是尚可“后天努力”的摩擦性失业?蓝皮书分析,两者兼而有之。人口结构上,外来劳动力正以每年40万数量进入上海,占据了职业金字塔的中低层;海外引进人才和外籍人才流入上海的数量也不断增大。上海本地青年必须同时面对来自高低两方面的挑战。 

  专家指出,科技发展、产业调整、人口流动这些导致青年结构性失业的变化,正是现在上海乃至全球的发展趋势,无法逆转亦不可阻挡。而造成青年失业的另外一些“摩擦性”因素,可以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努力来消弭。 

  蓝皮书提出,当前,造成青年就业链“断裂”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不对等”。如公共信息不对等。政府各部门虽出台了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但问卷调查仍显示,80%的人不知道上海青年就业支持计划,50%以上的就业信息来源于熟人。各类信息亟待整合,以提高知晓度和影响度。又如岗位要求不对等。在去年第二季度,本市各类网站、职介网点发布有效招聘岗位数39万个,工作经验要求平均为1.5年,其中要求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约占38.9%。这道铁门槛直接将十多万应届毕业生拦在了门外。 

  专家认为,这些“不对等”因素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进行引导或加以监管来逐步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成因复杂,必须找准关键环节,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取得积极效应。 

  失业,心态比状态更可怕 

  追捧机关、事业单位、外企,而不愿去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工作;追捧行政管理人员、律师、记者,而不想当技术人员、社工、科研工作者。蓝皮书中反映,这种“办公楼情结”正是当下不少青年的择业心态。这也导致了符合岗位要求的青年不应聘,而前往应聘的岗位又不录取。 

  蓝皮书分析,事实上,就业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恰恰是这些青年人不愿选择的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同时,也正是这些青年人不愿意选择的岗位发展空间大,舞台广阔,易于产生职业成就感。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 

  专家认为,青年中存在一定失业人群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很正常。在欧美等国,不少青年人主动辞职,他们游历全国或饱览群书,为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而奋斗。就业和失业仅仅是工作的两种状态,“可怕的不是失业这种状态,而是失业这种心态。”专家建议,青年人,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一代,应当克服安于接受父母照顾的心态,从啃老的依赖中走出来,带着积极的心态走进就业市场,应对求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