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新闻

关于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8-01-23
来源:


  
    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加快步伐,科技成就亮点频频,世界赞叹,万众瞩目。鲜为人知的是,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飞猛进,同样令人赞叹。采访中,我们越来越多地为那些科技成就创造者的年轻而惊讶,而这正是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个侧面。
    同样令人欣慰的是,在面对人才建设的成就时,我们的科技主管部门敢于直面新挑战,提出新对策。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由此必将跃上新的高度。
    新世纪新成就
    放眼新世纪,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派欣欣向荣。尽管最新数据也只能反映2005年状况,但这也足以说明问题。2005年,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到381.5万人,比2000年增加59.1万人。按每年工作全时折算,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总量达到136.5万人,比2000年增加44.3万人。R&D科学家与工程师总量达到111.9万人,比2000年增长61%。
    人才队伍建设成就的一个突出标志,是科研队伍结构不断改善,表现在三个方面:
    ——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提高。在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32.9%提高到2004年的39.3%。2005年,承担重大国家科技计划的科技人员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44.3%。
    ——中青年成为科技队伍的主要力量。2004年,研究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中,高级职称中45岁以下的占52.9%;中级职称中45岁以下的占73.4%。2004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比例,863计划为64.2%,攻关计划为52.7%,973计划为41.5%。在2005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60%。
    ——科技人才的分布趋于合理。企业科技人才已成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2005年与2000年相比,全国R&D人员增长48%,企业R&D人员增长91.5%。2005年,按每年工作全时折算,我国R&D人员总量中企业R&D人员为88.3万人,占64.7%;研究机构R&D人员占15.8%;高等学校占16.6%,其他占2.9%。
    上述成就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200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36.5万人,是1995年的5.9倍;研究生毕业人数由1995年的3.2万人,增加到19万人。2004年,全国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毕业的研究生9.5万人,占全部毕业研究生的48%。
    上述成就还得益于我国实施了行之有效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使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其中,2006年回国人员总数为4.2万人,比2005年增长21.3%。
    新挑战新认识
    为了适应新世纪要求,加速科技事业发展,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有关负责人强调,我们还应冷静地看到目前科技人才队伍的不足,看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目前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不足表现在四个方面:
    ——相对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明显偏低。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显示,2003年,按每年工作全时折算,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R&D人员只有15人,而日本有132人、德国有122人、韩国有81人、法国(2002年)有127人。
    ——整体质量仍有待提高。我国尚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根据国际科学论文检索,1993-2003年,各学科世界前20篇最重要的论文中没有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前100篇中仅有2篇;在158个国际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为206人,仅占总数的2.26%,其中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仅1人,占0.4%。
    ——在行业、区域分布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工业(制造业)和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工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17个行业门类中,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0%和4.9%。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为3.25:1.23:1。
    ——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目前技术工人只占工人总数的23%,不仅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5%;而在发达国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占15%。
    面临的新挑战也表现在四个方面。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落后。主要是:一些社会急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机制严重缺失;传统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工程学科“去工程化”倾向。
    ——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研究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比较合理和有利。我国从20世纪末至2005年底,该比例呈现出1:3的倒比现象。
    ——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很多机构在对人才的绩效评价中,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一刀切”,过分依赖“SCI”、“EI”以及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并与人员的待遇、奖励、经费分配、职称评定等挂钩。致使科研人员出现脱离实践单纯做论文、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研究成果的真正价值。过分依赖政府设立的奖项,导致科学界的浮躁、短期行为等不良现象。
    ——鼓励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尚不具备。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和户籍政策的约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合理流动。科技人员管理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的“一刀切”很多是源于上级主管部门给用人单位硬性规定评价指标;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上级部门以数量指标作为考核用人单位的依据,而忽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新对策新高度
    面对新的挑战,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有关负责人着眼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高度,提出了我国科技人才建设的四方面对策。
    ——逐步形成科技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大学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和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掘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将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与著名大学合作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方式纳入高等教育计划体系,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共同设立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计划,支持企业参与大学硕士、博士教育的管理和教学实践,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科技人才引进方面,继续执行好现有的政策、切实解决科技人才的工资待遇以及生活等方面问题,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和制订有关政策,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平台。
    ——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和奖励制度。注意引导用人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分类评价和管理,逐步改变过去“一刀切”和过分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科技人员的实际能力和贡献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调整,引导全社会更加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并突出政府奖励的重点,逐步转变科研工作围绕奖励转的局面,进而大大缓解派生待遇问题。
    ——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和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引进、评价的主体作用,逐步减少科技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干预;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