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新闻

让上海成创新人才“第一选择”

发布日期:2008-01-23
来源:

 
  

 
    200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刚结束,获奖代表们趁着散场时间就交流起来。不过,交流的并非获奖感受,而是下一步的科研计划。“马不停蹄”的背后,是科技人才对这座城市的信任———因为上海,有能力成为创新人才施展才华的首选之地。 
    大项目集聚优势兵力 
    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关键技术,是国家863计划的重大专项。作为完成单位———上海未来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毅觉得,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最大收获不是获奖,而是联手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邬江兴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一支团队,正好弥补了上海在该领域内的人才相对欠缺。 
    接下来,“3TNet”的部分技术成果将以“试验床”的形式向全国开放,这也意味着,这张集全国最优势“兵力”辛苦搭建的试验网络,还能发挥“余热”,为其他同领域研究提供试验环境,这势必会吸引更多像邬江兴这样的高端人才。据了解,上海今年还将积极争取“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专项,而人才的“溢出效应”又将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一轮贡献。 
    领军人才后继有人 
    今年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是《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方法》项目,它对项海帆院士有着特殊意义。因为这是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承担的最后一个科研项目了,“我年纪大,今后让年轻人唱主角,我在幕后顾问一下就可以了。”这番话充满底气,因为仅这一个项目,就培养出多名优秀的博士生导师。他相信,在未来的获奖名册中,会不断出现这些“弟子”的身影。 
    不少获奖者认为,一代代领军人才之间“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应不断发扬光大,它是城市创新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人才到“一线”去 
    今年的科技功臣李大潜难忘:文革期间,他先后下放到上海电机厂及上海汽轮机厂多年,接触了大批生产实际问题,使他开始认真思索如何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后来他又六次到江汉油田现场考察。可以说,两次“深入一线”,为学者的学术成就带来质的飞跃。 
    为了鼓励更多学者深入“一线”,本市从去年起,在青年人才“启明星计划”中,新设了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企业人才联合申请课题方式,让年轻的“学院派”人才,通过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迸发出创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