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新闻

我国干部考核评价新风扑面

发布日期:2008-05-22
来源:


 
 
 
    有消息透露,广东省目前正在酝酿一套崭新的领导干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有望于6月份完成草案。而在4月中旬,河北省新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一经出台,立刻为各方舆论所关注;3月底,江西省依据新的考评体系,对省市县的官员政绩进行了考核表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关键是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快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
    在中央的实施部署之下,试点地区勇于探索,各地也不断开拓创新,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迎来一场引人瞩目的改革。在此次改革中,考核评价的内容、方式、范围乃至技术手段,均大大不同于往昔。
    有分析人士指出:“综观各地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上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点,一是从多方面体现科学发展观,一是扩大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民主,拓宽群众参与、监督的途径和渠道。”
    实绩考核绿意浓“唯GDP论”被摒弃
    2006年,浙江省在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中,率先提出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剔除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两大指标,取而代之的是把环境资源评价指标纳入其中。
    作为上述指标体系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副处长王利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浙江来说,现在不仅要讲究经济发展的水平,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后劲和潜力,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的头二十年,“唯GDP论”曾经被大多数的地方官员顶礼膜拜,并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地方经济的快速繁荣。然而,随着科学发展观成为共识,各地推出的新干部考评体系绿意渐浓。
    煤炭大省山西也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为考核评价的硬指标,以引导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在该省出台的《“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方案》中,环保指标权数是其中的最高权数,达6%;GDP和人均GDP的权数均为5%,加起来也只有10%;资源节约三项指标合计权数高达11%。
    而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江西省2007年度“六大考评体系”总结表彰大会上,夺得综合评比状元的并非该省经济最发达的县市,而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稳定、民生工程、政务环境等方面均做得比较好的新余市。
    省长吴新雄在表彰大会上谆谆告诫江西各级官员,要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后劲、最大的品牌”的意识,真正落实“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兼顾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成为各地新的干部考评体系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也就不难理解,部分地方的干部考核体系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丰富:科技投入、人才工作、文化发展、耕地保护、价格监管等等也被纳入干部考核。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指标在各地新的干部考评体系中分量日益加重。
    据了解,河北省近日出台的干部考评办法中,经济发展指标占总指标数的30%,其余70%的指标都是用来考核社会民生环境内容的。
    深圳市更率先提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涵盖收入分配与公平、安全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等5个方面,共21项指标,以此反映居民的生活福利状况及动态。如今,这一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深圳市干部考核的标尺。
   “官评”与“民评”相结合干部考核引入民意调查
    考核内容一旦确定,接踵而至的就是由谁来评。
    一项调查表示,72%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干部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症结”是:“考核主体缺乏民意性,缺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让广大群众参与评判与监督的渠道与机制。”
   “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不怕群众不答应,就怕领导不认可。”网络上曾有人这样描述一些官员的政绩观。“官评官”的考核评价模式,也导致了一些干部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各地在新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不断拓展干部评价主体,以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中,四川省为了扩大社会的参与度,落实群众公认原则,采取“两推一述”的方法:两次推荐要求在首次民主推荐的基础上,对得票相对较多的人选进行第二次民主推荐,以第二次推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两次推荐较好地解决了现实考察中“较大范围内一次推荐得票一般不够集中”,以及如何把握和体现“多数群众拥护”的问题。
    引入民意调查,成为新一轮干部考核体系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中组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明确提出:“民意调查主要了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会评价,从中分析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有关情况”,以及“民意调查应当形成制度”等等。
    基层党代表、基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基层老百姓因此进入了民意调查的范围。这就意味着,老百姓在此前颇为“神秘”的干部考核工作中,开始拥有发言权。
    在2007年度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中,长沙市大范围地对所有市直单位和区县(市)领导班子进行社会评估,其所占比例最高占到了绩效考核总分的35%。在实际操作中,长沙市采取上门入户填写调查问卷为主的方式,由该市统计局组织,聘请第三方上门入户填写问卷。调查范围包括服务对象、机关干部、同级部门和市领导,两次评估调查样本共计20000多个。
    至于民意调查的内容设计,主要是调查被考核干部在民生、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上的施政反馈情况,以及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领导机关的办事效率等。这样一来,就促使教育、医疗、住房、失业、养老、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进入官员的施政视野。
    在今年浙江省的考核办法中,依法行政水平等10个指标将需要群众来“打分”,还有1项指标为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该省还做出明确要求,对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民意调查,参加人数一般不少于150名。
    有专家表示,从“官评官”到“官评、民评”相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民评官”使官员不再眼睛只向上。因为“民评官”,一般群众对官员拥有评议权,群众的评议最真实。而且测评结果广泛公开后,官员面对的是所有群众的监督,这是民主的最好实践。
    定性考察+定量考察让干部考核更科学
   “与以往的干部考核制度相比,各地纷纷推出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更强调科学性。”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主任魏磊认为。
    在魏磊看来,这种科学性体现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而尽可能地用数据来反映政绩。如,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既要考核评价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成绩,也要考核评价创造政绩的能力。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即“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30个具体考核指标构成。
    同时,各地在新的干部考核制度中,普遍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结果进行量化,实行“分类量化,综合定性”,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考核“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考核客观性不够,缺乏硬杠杠”的问题。
   “作为书记,以往在事前酝酿、听取汇报、建议取舍时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平时了解的基础上,印象分占有相当比例,有时准确,有时可能就不准确。现在,实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任用干部的依据是客观、明确、可以比较的,这就减少了主要领导的自由裁量权。”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楼阳生表示。
   “二次推荐”、“延伸考察”等新的考察举措,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地考察、综合评价等六个环节,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辽宁省某市曾有一名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公开选拔中综合成绩第一,在现单位推荐票达95%以上。按照以往的考察办法就可以通过了。但延伸考察到其前一个工作单位时,却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考察组找7人谈话,就有6人提出此人有问题,并举出了实例,经进一步调查核实,最终取消了其拟提拔人选的资格。
    此外,各地在探索新的干部考核制度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入户调查、社会组织评价、心理测评等新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干部考核评价的实践。
    2007年,沈阳市在对辽中县党委班子换届新增常委考评中,对4名候选人进行心理素质评价考核。首先为心理素质民主测评,让老百姓评价各位候选人的心理素质高低;其次为心理素质书面测评,候选者要在2小时内完成500道题的测试;最后是面试关,通过相关案例考察候选人的应变处理能力。三方面综合后,以4人心理素质测评排序,做出指导性和预测性结论。
    沈阳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认为,公开选拔中采用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新方法,对于提高科学选拔任用干部有一定作用,有助于对参选对象实际工作能力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