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决策的重要部署,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广开就业门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当前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创业是劳动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市场就业的重要形式。劳动者做个小买卖,开个小餐馆、理发店等等,一个人就业就可以养活一家人。据统计,我国1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人就业。促进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劳动者自身就业的问题,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具有就业的 “倍增效应”。个体和私营经济、中小企业、服务产业等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是劳动者创业的重要领域,也是就业岗位增加的重要渠道,因此,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使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应当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二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抓手。2002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比如,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问题;通过税费减免政策,降低创业者的经营负担;通过提供减免费的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者的经营能力。此外,还要求各地在经营场地上予以支持,等等。这些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对劳动者创业的重视、鼓励和大力支持。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切实发挥政策促进创业的效力,应当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三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经济增长趋缓对就业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许多中小企业停产、关闭,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对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其自身努力,更多、更好地开发就业新领域,创造就业新机会;另一方面,要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帮助他们攻克难关,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保持其就业的稳定。
二、科学分析,积极应对,努力破解劳动者创业面临的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许多地方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积累了好的经验,但劳动者在创业中仍然面临一些难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压力更大。
一是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一些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创业壁垒仍然存在,劳动者创业领域受到限制。一些地方行政监管不规范、不透明,多头收费、乱收费的现象仍有发生,造成当地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负担较重。一些地方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小企业信息不畅,应对不及时,生产经营面临困境。
二是创业政策有待完善。国家实施了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是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仍然是创业者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难题。不少创业企业还反映,企业纳税和缴费压力较大,用工成本不断攀升。
三是创业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创业者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常常不知道如何创业,从哪里着手创业,怎么管理企业,等等,导致创办企业的成功率较低,存活期较短。同时,大多数高校和中学都没有创业教育和相关培训课程,创业教育体系很不健全。
四是创业服务有待加强。专业化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会计、银行、法律、管理咨询、注册代理等社会化服务资源比较稀缺。政府的行政审批、创业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也相对缺乏,创业企业需要及时的指导和有效的支持。
五是创业意识有待培养。创业活动不仅需要创业意愿的推动,也需要敢为人先、勇于创业、不惧挫折的创业精神。在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中,希望创业、愿意创业、敢于创业的人数比例偏低,城镇居民创业意愿不到5%。大学生毕业创业比例不到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已达到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