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新闻

就业援助:给困难群体一个生活支点

发布日期:2010-08-31
来源:

    就业是民生之本。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2007年到2009年的三年中,我国共帮助就业困难人员460万人实现再就业,帮助近33万户零就业家庭中40万人实现了就业。这组数据在今天中国就业工作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来说,更需要一个生活支点。可以说,政府实施的就业援助工作就是这个支点。一份工作,一个岗位,是就业困难人员甚至是整个家庭生活的支点。正是这充满真情的援助,为许多就业困难人员架起生活的支点,夯实了当今和谐社会的根基。

    就业援助制度初步形成

    2002年中央首次提出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要求建立“出现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动态工作机制;至今,已普遍实行就业援助对象登记认定和实名制动态管理。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解决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到2002年中央首次提出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各地普遍启动了就业援助工作,为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专门的服务和帮助,逐步建立起了以公益性岗位安置和专项政策扶持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援助方式。

    2007年,中央统一要求在全国组织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各地积极响应,普遍建立了“出现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动态工作机制。

    2008年,经过反复修改,新施行的《就业促进法》中关于就业援助的规定逐步得到细化,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对于“零就业家庭”,《就业促进法》专门规定,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市居民家庭,可以向住所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就业援助。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确认属实的,应当为该家庭中至少一人提供适当的就业岗位。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已初步制定了就业援助制度,根据各地自身情况,积累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工作经验。

    安徽蚌埠等地区通过基层平台每半年开展一次摸底活动,将辖区内所有法定劳动年龄段的人员基本信息和就业、失业情况录入数据库,建立了社区劳动者及就业情况台账,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并作为一项制度长年坚持。四川等省市也建立了就业援助对象登记、认定、动态管理、退出机制等制度。

    对就业援助对象进行登记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只有明确了谁是援助对象,才有可能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有效的服务。从而,突出他们享受政策和接受服务的权利义务,为政府有效实施援助提供扎实的依据。这是整个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的基础。

    在总结地方经验,并广泛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今年提出要对所有的援助对象发放《就业援助卡》,要求各地以此为抓手,明确援助对象身份,突出持证人享受政策和接受服务的权利义务,为政府有效实施援助提供扎实的基础。

    今年527日召开的全国基层就业暨就业援助工作座谈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指出,今年就业的重点工作就是要做实就业援助工作。就业援助是政府直接面向人民群众强化公共服务最具实效的一项举措。我国各地普遍实施就业援助并初步形成零就业家庭动态帮扶工作机制。

    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组组数据对此是最为有力的证明:江苏省连续4年新增就业超百万,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199.7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57.2万人;近6年来,重庆指导帮扶“4050”等困难人员就业28.6万人,援助零就业家庭2.9万户,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援助目标;安徽省蚌埠市喻义巷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自成立以来,辖区内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均得到了有效帮扶援助,社区就业率达97%……

   分类帮扶加强就业援助精细化

    针对每个援助对象的具体状况,设计安排专门的服务项目和政策措施,实施“一人一策”的援助。政府对就业援助各个环节制定专门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明确服务的内容、时间和效果要求,使援助对象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得到有效的帮助。

    做实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就要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全面落实就业援助各项服务措施。这一点,已经得到各地人社部门的共识。那么,究竟什么是精细化?在全国基层就业暨就业援助工作座谈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给出答案。他说,所谓精细化,就是要将援助对象作为优先服务的重点群体进行分类帮扶,针对每个援助对象的具体状况,设计安排专门的服务项目和政策措施,实施“一人一策”的援助。这就需要对就业援助各个环节制定专门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明确服务的内容、时间和效果要求,使援助对象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得到有效的帮助。这种就业援助精细化也成为各地开展就业援助工作的总体目标。

    各地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普遍实行就业援助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精心组织实施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援助,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努力使未就业的援助对象获得更具针对性的重点帮助以及时就业,确保已就业的援助对象切实享受政策扶持以稳定就业。

    实施分类帮扶,落实跟踪服务。新疆哈密市阿牙社区根据辖区失业人员不同类别,分别建档,实行一人一账,管理台账随失业人员的流动而转移,开展“门对门”“人对人”的就业服务。社区每位干部帮扶一名就业困难人员,做到“一帮一”的就业援助,一月一跟踪回访。

    各地根据每一位援助对象的需求和特点,研究制定个性化的援助方案,设计安排专门的服务路径和援助措施,以援助协议的方式实施“一人一策”的重点帮扶。天津规定,凡是纳入援助范围的,即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岗位推介等系列服务;凡是实现就业的,即给予岗位和社保补贴;对已灵活就业,但岗位不稳定、工资收入不高,无力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用社会保险的连续性,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对有一定技能、就业转失业人员,积极组织现有企业予以吸纳,由政府给予岗位和保险补贴。

    重庆为已就业的援助对象提供主动的跟踪服务,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基层平台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定期安排人员深入基层,及时了解掌握援助对象享受政策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就业帮扶的针对性、有效性。

    提供优先服务,提高服务成效。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援助对象作为优先服务的重点群体,按照人本服务要求,对就业援助各个具体工作环节,制定并实施特殊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四川成都成立了“就业援助962110”指挥中心,全市共配备专职就业援助工作人员132名,统一配备了专用车辆、电脑、电话,形成了市、区(市)县、街道、社区四级统一指挥、协调联动的就业援助服务体系,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上门服务。

    大力开发岗位,全面落实政策。对此,重庆、天津、成都等地都很有体会。他们普遍认为落实就业政策,岗位开发是关键。主要途径是公益岗位购买一批、基层平台安置一批、鼓励企业吸纳一批、灵活就业补贴一批、自主创业扶持一批。湖北省今年开发出10万个公益岗位,以帮助九类就业困难人员和生活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这些公益岗位主要分布在保洁、保绿、社区安防、交通协管、机关事业单位勤杂等行业。通过公益性岗位政策,宜昌市今年还将拓展社区社会化养老、城市公厕卫生管理等队伍,使之成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

    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吸纳援助对象,帮助企业及时享受到相关政策也是开发岗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河南安阳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与效益较好、前景较好的企业协调,开展送政策、送人员上门活动,鼓励企业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浙江杭州市对于具有创业能力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税费减免、自主创业补助和社保补贴、免费创业培训等政策扶持。

   靠制度保障推进就业援助常态化

    优先保障就业援助工作所需的政策、资金、人员、设备、设施等基本条件;探索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工作成效与奖励挂钩的激励机制。

    人群有强弱、市场有取舍,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将是一个常态。很多省市等地区人社部门都有共识:就业援助已不是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而是政府对困难群体提供的一项长期性、重点性的公共服务,这就需要靠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保障来建立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

    重庆、天津、四川南充、安徽蚌埠等省市在总结就业援助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就业援助工作基本制度,包括登记认定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分类帮扶制度、跟踪服务制度等。重庆针对援助对象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援助方案,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四川省南充市在社区先后建立了多方联动制度、用工联系制度、失业人员培训制度和服务制度。

    制度建立之后,保障措施也十分必要。为推动就业援助长效化,各省市在制度逐步建立之后,完善就业援助工作保障措施也在逐步跟进。重庆、天津、杭州、广州、潍坊等地区对每个充分就业社区给予不同金额的工作经费补助,优先保障就业援助工作所需的政策、资金、人员、设备、设施等基本条件,进一步优化落实政策的经办程序,完善政策补贴资金保障机制。

    江苏、江西等省份加强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基层平台基础设施和就业服务能力建设,为基层平台开展就业援助各项基础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同时,还充实基层平台就业工作人员力量,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大力推进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江苏省规定,按照达标社区的协理员必须100%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的要求,全面开展协理员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对1.6万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实行了免费职业资格培训,共有1.45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

    与此同时,加强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各地确保各项工作全面、顺利地开展,使就业援助工作形成常态化、规范化。陕西省宝鸡市建立统计报告制度。制定创建活动季度统计报表,把各项目标任务、政策落实情况、组织参加招聘洽谈、实施就业援助、开展宣传教育等具体活动进行量化,按季收集,开展实时监控。还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检查考核制度。每半年通报一次创建活动进展情况,每年从11月起对创建成果进行验收。重庆也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达到创建标准社区居委会还要每年进行一次复查。

    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实行就业援助工作绩效管理也是重要的一项。很多地区都在研究制定就业援助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工作成效与奖励挂钩的激励机制。杭州市把促进社区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开展社区就业援助工作作为考评基层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广州市每年由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各区、县级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和考评办法。

    为切实做好就业援助工作,激励工作人员,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两个工作日安排上岗的社会承诺,成都市建立援助工作质量评估考核体系。湖北孝感对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组织推荐就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和社保扩面等工作,按完成数量、质量的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经费补贴。对爱岗敬业、表现突出的优秀基层平台工作人员,作为进入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基本条件,在招录公务员时适当加分,优先录用。

    为使困难群体就业政策深入人心,帮扶就业困难群体转变观念,各地人社部门也在逐步加大就业援助工作宣传力度,采取了贴近群众的宣传形式,做到政策宣讲到人、措施说明到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了解就业援助具体政策措施。杭州市在《就业援助证》上印制政策明白页,列明就业困难人员可以享受的就业扶持政策等。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政府为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帮助的具体政策和工作措施,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的良好氛围。